特色小鎮發展-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背景與路徑探索
編輯作者:華程天工 發布時間:2019-06-12 10:59 閱讀次數:
近年來,特色小鎮發展從國家層面到各個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點燃了眾多企業和民間資本的參與熱情,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但放眼全國,目前特色小鎮成功案例不足百個,即使是被當作標桿的浙江省,也有80%左右的特色小鎮發展現狀不盡如人意,比如寧波重點打造的??托℃傄呀洜€尾;
而在陜西,曾宣稱與袁家村競爭的禮泉東黃小鎮,目前所有商戶已人去樓空。特色小鎮的含義從字面上并不難理解,然而望文生義就會出現偏頗。理解特色小鎮發展的背景,認知其承擔的歷史使命,才能探索有效的發展路徑。
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背景
特色小鎮的概念出現在國家決策層面始于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時正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的起步階段。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用改革的方式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主基調。
對于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要清理過剩和落后產能,另一方面是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實現產業現代化取向的發展。
我國很多地方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口,特色小鎮為各地產業發展戰略的再選擇提供了新思路。
多年來,產業園區是各地政府推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工具和空間載體。通過在特定區域的專門規劃建設,引入眾多同業或關聯企業集聚,節約交易成本,形成范圍經濟優勢,提高產業競爭力,是產業園區發展的主要目的。
但出現的園區同質化、規?;?、泡沫化、空殼化、單一化等問題廣受關注,還有“借殼圈地”搞房地產的產業園區更是飽受指責。
從生產角度來看,產業園區是一個完整的閉環,但通常居住、服務等功能不夠完善,園區入駐企業及其工作人員與當地居民生活必要的基本元素缺乏聯動,導致產業園區突顯了經濟功能,卻沒有發揮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社會功能。
特色小鎮發展不只限于產業,需要居民的參與、完善的服務、社區的認同、濃郁的生活氛圍,是產業園區功能多元化發展的新方式。
我國自2013年推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加速大城市規模擴張和人口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高房價、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象,考驗著城市的負荷能力和治理能力;
反觀中小城市和鄉鎮,則產業與人口集聚不足,很多鄉鎮和農村住房、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問題突出,資源匱乏、發展遲緩的窘境沒有得到本質改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依然存在。
特色小城鎮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一方面疏解城市壓力,另一方面引領農村發展,讓城市功能和資源向鄉鎮和農村延伸,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引導產業和人口向鄉鎮集聚,實現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特色小城鎮有益于優化產業、居住和服務等空間功能布局,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中國特色小鎮的歷史使命
特色小鎮是一種產業與城鎮有機結合并互動的空間發展模式,既需要特色化的產業定位和社會化的產業服務平臺,也需要獨具特色的建設風貌、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城鎮格局,是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新模式打造的產業集聚與創新的開放式空間,是具有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征的高品質的宜居之地。
產業為小鎮提供就業機會、產品和經濟產出,小鎮為產業和居民提供保障性服務及衣、食、住、行、游、娛等生活配套。
特色小鎮重在發揮產業與區域協同發展的集聚效應及疊加效應,將產業競爭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具有鮮明的“產鎮融合”發展特征。
(一)特色小鎮是培育新產業和新動能的引擎
各地應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選擇切合本地實際的特色主導產業,引導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設計并延展產業鏈與價值鏈,結合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空間布局來確定產業落地的實施策略,形成產業功能和城市功能并重的區域發展新生態。
一些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小鎮能夠較為便利的吸納城市外溢的傳統制造業、商貿、物流、倉儲等產業,還便于獲得城市外溢的觀光旅游、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等消費,進而形成具有鮮明屬地特征的產業群。
特色小鎮產業類型選擇,比較適宜發展文化產業、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現代農業、新型制造、商貿物流及產業融合衍生出的新興業態。
各地因地制宜的選擇產業類型與合理的產業化方式,實現文化、生態與產業和諧相融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二)特色小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和中間極
城鄉結構的兩極分化一直是我國工業化以來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年來,中央每年的“一號文”都聚焦農村發展,先后提出美麗鄉村、城鄉一體化、田園綜合體等舉措。
特色小鎮是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兼具城鄉特點的一種過渡性居民聚集地,具有上接城市下連農村,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功能,是改變城鄉二元分割、構建城鄉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紐帶、節點和中間極,能夠引導城市資源適度回流鄉鎮和農村,形成集聚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的特定空間。
特色小鎮的自有生態及其相對于城市和農村的特色定位,能夠發揮鏈接城鄉、帶動資源和人口有序流動的功能,對于疏解城市壓力、改善農村面貌、統籌城鄉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新模式
小鎮本身具有一定的資源集聚能力,這也是維持小鎮基本功能、進一步發揮小鎮特色的基礎。
但缺乏優質資源的支撐,只依靠當地的資源,縱使地理位置和基礎條件再好,也無法滿足特色小鎮發展的需要。
特色小鎮要實現優質資源集聚,必須通過創新發展模式來增強自身的吸引力。
這需要在精準的特色小鎮定位、完善政策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小鎮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做強特色產業,扶持優秀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容量、增強人口吸引力,不僅留住區域內的人口,也能夠吸引區域外的優質人力資源,以此帶動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集聚,為產業和小鎮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特色小鎮發展對于周邊地區的經濟、公共服務起到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可為新型城鎮化探索新的區域開發運營模式。
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
不同地方的特色小鎮在功能定位、產業選擇、空間布局、風格特征、發展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作為一種產業與區域相結合的經濟社會形態,特色小鎮也有自身共性的發展規律,按照從無到有的發展路徑可分為戰略定位、組織建設、運營管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預期實現的任務目標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戰略定位
特色小鎮發展需要合理設計戰略定位,主要包括功能定位、產業定位、特色定位三個核心內容。
小鎮功能定位是明確小鎮對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銜接作用以及與相鄰小鎮的互補作用,確定整體發展方向、目標和階段性任務,讓小鎮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小鎮產業定位是指合理規劃主導產業類型及產業體系,甄別和分析當地的資源及市場條件,遵循適宜和適度原則,圍繞特色主導產業,聚合相關產業,建構產業生態系統。
小鎮特色定位是人文與空間的個性化設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融入空間環境和特質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活場景,讓小鎮“留得住青山綠水,系得住鄉愁”,成為“區域特性—產業發展—民居生活”三位一體、和諧相融的特色小鎮。
(二)組織建設
特色小鎮的戰略執行需要有序的組織建設,其關鍵在于基礎設施與政策配套。
基礎設施建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先導性工程,對外要加強交通、運輸、通信等市政設施建設,讓小鎮融入大市場、融入大都市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對內要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市政工程設施以及防災減災等設施配套,使小鎮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相近的生活便利性,成為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臺。
在特色小鎮組織建設階段,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和保障服務,尤其在土地保障、財政支持、稅收政策等方面,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創新社會服務管理,促進特色小城鎮的“產鎮融合”發展。
(三)運營管理
特色小鎮需要系統的運營管理以保障小鎮及其產業持續發展。
特色小鎮的運營管理體系是小鎮生命的機能表現,關系到發展潛力與活力、財務狀況、盈利模式以及吸引并留住企業與投資人的外部環境。
為了保障運營管理的系統性、精細性和專業性,特色小鎮由建設期進入發展期之后應該引入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搭建各種產業發展平臺來保障運營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特色小鎮發展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關涉到生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必須考慮綜合的長遠利益,特別是需要充分調動當地人的參與積極性,為他們謀福祉,實現自然、人居、產業的有機融合,構建區域經濟社會新秩序和新生態系統,賦予特色小鎮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小鎮不是按照通常的城鎮體系分工為中心城市做配套,而應該成為特色產業和高端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間載體,與城市和農村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系,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群落關系,是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推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標題:特色小鎮發展-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背景與路徑探索 ????????地址:http://www.boxing-pics.com/tsnews/1018.html
相關評論
華程天工來自大理的客戶反饋
很不錯的一家公司,在專業領域有著很強的實力,做過很多大型項目,值得信賴。
華程天工來自沈陽的客戶反饋
感覺真的挺不錯的,對于客戶反饋的問題,可以及時的解決,讓客戶滿意。
華程天工來自重慶的客戶反饋
很好的規劃設計公司,格局大,又能做的精,很有實力的公司!
華程天工來自長春的客戶反饋
不錯不錯,旅游規劃設計超棒!
華程天工來自煙臺的客戶反饋
公司很專業,規劃質量很高,實踐性很強
華程天工來自德陽的客戶反饋
很專業,他家策劃能力、設計能力都很認可